氣溫驟降,最近再次掀起了上山賞雪的風潮,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16年的冬天?那年一月因為溫度均在十度以下,且水氣充足,各地中高海拔地區都有出現降雪或降霰的情況,甚至有許多住在平地的民眾拉開窗簾就可以「賞雪」了!
但你知道冰雪現象總共有四種嗎?分別為「雪」、「冰霰」、「冰霜」及「霧淞」四種冰雪現象,這裡來跟大家分享他們的特徵跟獨特的形成條件。
雪:大氣中的冰晶凝結
雪是大氣中水蒸氣的凝華,當水蒸氣在低溫條件下凝結成細小的冰晶時,冰晶會相互碰撞、黏合,形成雪花。當雪花的體積足夠大時,就會從空中飄落下來,變成我們看到的雪。
雪花會依據溫度及濕度的不同,形成多種不同的型態,像是六角形、樹枝狀、片狀等。雪的質感非常輕盈,積聚在地面或是屋簷上,會形成一層潔白的雪毯,並且可以反射大部分的陽光,讓冬天的景色更加明亮,也因此大家賞雪的時候,要記得戴上墨鏡保護眼睛,避免陽光反射照成雪盲症喔!
延伸閱讀:下雪再+1,宛若置身北歐雪國!台灣賞雪景點:力麗馬告神木園區、明池森林遊樂區,夢幻雪世界來了
冰霰(ㄒㄧㄢˋ):小冰粒的降落
冰霰(又稱冰粒)是一種從大氣中降落的固態水珠,通常呈顆粒狀或小圓球狀。主要形成條件是空氣中存在較強的上升氣流,並且在寒冷的雲層中,水滴在強烈的氣流作用下會迅速凍結成小顆粒。這些小顆粒在雲中會反覆受到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的作用,使它們的表面變得光滑,形成冰霰。
冰霰的顆粒比雪花小且硬,降落時會有較強的撞擊感,容易對物體造成損害。與雪相比,冰霰更為堅硬且密度較高,它的降落通常伴隨著強風,並且降水量較大,會迅速覆蓋地面,形成一層冰層。
冰霜:氣體凝結在物體表面
冰霜跟雪有點相似,但他們的形成過程不同。冰霜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直接凝華在冷卻的物體表面,當物體表面溫度低於水的冰點時,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在表面直接凝結成細小的冰晶。與雪花相比,冰霜更為細小且密集,會呈現出一種精緻的花紋或針狀結構。
霧淞:水蒸氣凝結在植物或物體上
霧淞與冰霜類似,但霧淞的形成需要較高的濕度和較低的溫度,通常出現於較濕潤的環境中,當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卻的表面,如樹枝、電線等,便會直接凝華成冰晶,逐漸形成霧淞。
霧淞的冰晶會呈現出規則的針狀或枝狀結構,像是銀白色的花朵,形成美麗的自然景觀。霧淞不僅是一種氣象現象,也給帶來了極具藝術感的冬日景象,為大自然增添了神秘與詩意。
雖然雪、冰霜、冰霰和霧淞都跟水蒸氣的凝結和冰的形成有關,但它們在形成過程、形態和觀感上都各具特色,構成了冬季獨特的自然景觀,有機會賞雪的民眾,也可以近距離觀察,看看各種不同型態的冰雪現象!
延伸閱讀:冷氣團來襲也不怕!特搜20款「百元發熱衣」8個平價品牌成人小孩都找得到!
有規劃上山賞雪的民眾,出發前要記得先觀看官方發佈的最新消息,不要因為天候不佳封閉道路而白跑一趟嘍!上山前也要記得先補充睡眠,擁有滿滿的精神,才可以安全抵達、快樂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