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歐洲再度陷入極端熱浪侵襲——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氣溫屢創新高,局部地區飆破攝氏40度,甚至有學校因高溫被迫停課,野火災情也在土耳其持續延燒。
然而,在這樣的酷暑之下,許多歐洲家庭卻依然「咬牙忍住」不開冷氣,甚至根本沒裝冷氣!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歐洲截至2022年的家用冷氣普及率僅約19%,遠遠落後美國的90%、日本的91%。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不是不想裝,是「真的不習慣」
首先是氣候差異。歐洲大多數地區屬溫帶氣候,傳統上夏季炎熱期短且乾燥,晚間氣溫下降快。過去極端熱浪並不頻繁,讓許多歐洲人根本沒把冷氣當作日常生活必需品。
再來是建築結構影響。歐洲許多住宅為百年以上的石造或磚造建築,設計強調保溫防寒、窗戶小、氣密性高,卻缺乏良好的降溫與通風設計。要在這些建築裡安裝冷氣,不只費用高,還會遇到管線難拉、室外機無處裝等問題,甚至會引發鄰里糾紛。
吹冷氣=不夠「有文化」?
文化觀感也是一大關鍵。相較於亞洲地區將冷氣視為文明與舒適的象徵,歐洲不少人仍認為冷氣是「美式浪費」,甚至有人覺得「自然流汗、喝冰水比較健康」。再加上歐洲長年推崇環保,將減碳作為生活一部分,冷氣被視為高碳排元兇之一,自然難以普及。
更現實的是經濟問題。歐洲電價高昂已非新聞,而冷氣不但買得貴、裝得貴,用起來更是心驚膽跳。一旦熱浪只有短短幾週,對多數家庭而言,「忍一下比較划算」。

冷氣銷售數量逐步上升
儘管如此,近年歐洲熱浪次數與強度逐年增加,冷氣銷量也悄悄成長。光是2020年,法國冷氣銷量就突破80萬台;義大利、德國的銷售數字也連年攀升。面對氣候變遷,冷氣或許終將成為歐洲人不得不接受的「現代產物」。
專家也呼籲,與其全盤抗拒冷氣,不如思考「怎麼吹得更環保」。包括提升冷氣效能、推動綠色冷媒、改良建築隔熱設計,以及強化城市綠化與用電基礎設施,都是歐洲未來的關鍵課題。
延伸閱讀:南歐變巨型烤爐!熱浪來襲氣溫飆破46度,法國熱到停課

對習慣動輒開到26度以下的台灣人來說,歐洲人不裝冷氣的生活邏輯,或許有些難以想像。但在能源壓力與氣候挑戰日益嚴峻的今天,歐洲社會的選擇也讓人不得不反思:我們是否也該重新思考,如何在追求涼爽與永續之間,找到真正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