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楊梅自撞車禍悲劇!網問:為什麼「電動車起火」很難撲滅?

26 Jan, 2025

26日清晨,國道一號桃園楊梅休息站發生一起震驚社會的嚴重車禍。一輛載有2名成人和6名兒童的電動休旅車,自撞分隔島後起火,釀成死亡悲劇,其中包括:年僅4歲的女童和2歲的男童。這起事件不僅令人扼腕,更引發社會對電動車安全性的關注,尤其是「電動車自撞後為何容易起火」的問題,再次成為討論焦點。

延伸閱讀:刮刮樂買整本比較划算?網紅花3.8萬實測「買2000萬超級紅包」真相讓人跌破眼鏡

國道車禍無情火海奪走生命

電動車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事發當時,這輛電動休旅車因不明原因高速撞上分隔島,車體隨即起火,火勢猛烈,導致車內人員難以逃生。截至26日上午8時,已有多人不幸罹難,其中包括2名幼童。這起慘劇讓人痛心的同時,也讓人不禁反思:電動車的設計是否有致命的安全隱患?

電動車自撞後為何容易起火?

電動車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電動車的核心動力來自鋰電池,而這也是電動車起火的關鍵風險所在。當車輛遭遇劇烈撞擊時,鋰電池組可能因結構損壞而導致短路,進一步觸發「熱失控」。

所謂熱失控,是指電池內部溫度迅速升高,釋放出大量能量,最終可能引發起火甚至爆炸。與傳統燃油車不同,電動車電池的燃燒特性使火勢更加難以控制:「高溫燃燒時間長」鋰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會持續提供燃料,即使外部火源被滅,內部仍可能復燃;「撲滅難度高」一般的滅火設備對電動車電池起火效果有限,常需要特殊的冷卻液或大量水進行降溫。

安全設計是否足夠?專家看法

電動車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雖然多數電動車在設計時已加入多層防護機制,例如:強化電池外殼、增加冷卻系統等,但在高速撞擊或極端情況下,這些防護仍可能失效。專家建議,未來電動車應加強在「撞擊測試」中的電池安全評估,並研發更高效的滅火技術,以降低事故發生時的風險。

這起國道車禍的發生,再次提醒我們,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需要更全面的安全保障。對消費者來說,了解電動車的特性並選擇具備優良安全性能的車款至關重要。希望未來車廠與相關單位共同努力,提升電動車的安全設計,讓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主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