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勤、辦公、追劇、聽音樂,降噪耳機幾乎成了現代人的「標配」,讓我們在嘈雜的世界裡擁有一片寧靜。然而,長時間使用降噪耳機真的沒問題嗎?英國《BBC》近期報導,一名25歲女性因每天配戴降噪耳機長達5小時,逐漸出現無法準確分辨聲音來源的狀況,甚至被懷疑患上「聽覺處理障礙」(APD)。
延伸閱讀:不一定要超慢跑、重訓瘦身!英國研究每天「這樣走路」延長壽命11年
降噪耳機用久了,耳朵會變遲鈍?

這名25歲女子原本只是想享受安靜的世界,卻意外發現自己開始「聽不清楚」,但不是真的聽不見,而是難以區分聲音的來源與優先順序。這讓她在日常對話中容易錯過關鍵資訊,甚至被誤認為「反應遲鈍」。
專家指出,降噪耳機雖然能有效隔絕噪音、保護聽力,但如果長時間完全阻擋外界聲音,大腦可能會「偷懶」,變得不善於處理環境音。換句話說,即便你的耳朵還能聽見,大腦卻無法迅速判斷哪些聲音是重要的,導致專注力下降,甚至影響安全。
正確使用降噪耳機,這4點請牢記!

為了確保耳朵健康,專家建議使用降噪耳機時,應遵循以下原則:「每隔1至2小時讓耳朵休息」長時間配戴可能影響耳朵的敏感度,建議每1至2小時取下耳機10至15分鐘,讓耳朵適度放鬆;適時開啟「通透模式」在安全環境中,開啟耳機的「通透模式」,允許適量環境音進入,避免大腦過度依賴降噪效果。
如果擔心長期使用降噪耳機影響聽覺,可以利用專門的聽力訓練App,幫助大腦維持聲音處理能力。另外,也建議音量控制在60%以下,避免聲壓過高,對耳膜造成長期損害。
「通透模式」是什麼?為什麼要用?
許多高階耳機都具備「通透模式」,透過內建麥克風收音,讓使用者在聆聽音樂時,仍能聽見周圍聲音。例如:在馬路上能察覺來車聲,或在辦公室裡與同事交流,而不需要頻繁取下耳機。這不僅提升安全性,也能避免大腦過度依賴降噪功能。
不只耳機,開字幕看影片也可能影響聽力?

除了降噪耳機,研究還發現,如今18至24歲的年輕人有61%習慣觀看電視或影片時開啟字幕。雖然字幕能幫助理解內容,但如果過度依賴視覺輔助,可能會讓大腦「懶得聽」,削弱語音辨識能力。專家建議,適時關閉字幕,讓大腦練習透過聽覺理解對話內容,保持聽力的靈活度。
享受降噪,不忘顧健康!

降噪耳機確實能讓我們沉浸在音樂與寧靜之中,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讓聽覺變得「遲鈍」。適當輪流使用通透模式、控制音量、給耳朵適度休息,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保護我們的聽力健康!下次戴上耳機時,記得也給耳朵一些喘息的空間吧!
主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