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9日,新北市三峽發生一起震驚社會的車禍,一輛自小客車在北大國小外高速衝撞行人,釀成3死12傷慘劇。目擊者指出,78歲的余姓駕駛疑似在前一秒才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後逃逸,隨即連闖紅燈、爆衝人行道,整起過程宛如失控暴走。警方初步排除酒駕,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但我們是否也該問:這樣的「失控行為」,可能是「路怒症」在作祟嗎?
延伸閱讀:三峽車禍/三峽發生嚴重車禍!老翁駕車失控,衝撞北大國小學童,16名行人輕重傷
什麼是「路怒症」?
「路怒症」(Road Rage)不是正式醫學診斷,但它早已成為現代社會中的隱性炸彈。開車成了某些人情緒的觸發器,當生活壓力、交通阻礙、或一點點不順遂的插隊與逼車事件出現,有些人瞬間就「炸裂」。根據心理學研究,路怒行為往往包含以下幾種:
反應過度:因小事暴怒,如人家沒讓路就開始按喇叭狂罵
報復性駕駛:故意逼車、煞車測試、甚至轉向擋人
情緒失控:進而攻擊他人、下車理論,甚至演變成肢體衝突
不只是壞脾氣那麼簡單,這種「路上人格轉換」的現象,正好解釋了為什麼有人一開車就變成截然不同的人。

高齡駕駛,也是需要被正視的風險因子
本次三峽車禍的肇事者為78歲男性,過去是否有慢性病史、認知障礙或情緒調控困難,仍待釐清。但高齡駕駛的判斷力與反應時間下降,已是交通安全中備受爭議的課題。如果高齡者再加上潛在的路怒傾向,風險可能倍增:
可能原因1.因不願受辱或強烈自尊,拒絕被超車或「挑戰權威」
可能原因2.對交通突發狀況無法快速反應
可能原因3.情緒控管力弱,可能將情緒直接轉化為駕駛行為

避免路怒,我們每個人都該學會這幾招
換位思考:對方也可能是焦急接送小孩的家長,不一定故意搶快
設定情緒緩衝區:播放讓你放鬆的音樂,遇事先深呼吸再決定要不要反應
開車不是戰場:不需證明你比別人快,只要安全抵達就是勝利
記住你的責任:你手上握的,不只是方向盤,也是你和別人的生命

如果你曾經在開車時有「老子今天不讓你過」這個念頭,你可能已經有「路怒」傾向,三峽車禍的悲劇,是一個讓全社會自省的時刻。駕駛不是發洩怒氣的出口,而是最需要冷靜的時刻。無論你是高齡長者、年輕人還是經驗老道的司機,請記得,保持冷靜、珍惜生命,才是通往終點的唯一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