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深主持人沈玉琳近日傳因健康亮紅燈緊急送醫,愛妻芽芽今首度發聲透露他正配合檢查及休養,「目前狀況穩定,請大家不用太過擔心。」由於疑似因為猛爆性肝炎住院,也引起大眾對「肝臟健康」的高度關注,醫師林姿伶也提醒,許多民眾在感到疲勞或不適時,會自行補充保健食品,卻忽略這些成分對肝功能異常者恐帶來潛在風險,「天然不代表無害」,選用前應格外謹慎。
健康食品≠藥品,宣稱功效有限
胃腸肝膽科醫師林姿伶在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官網指出,台灣法規對「健康食品」的定義非常明確。只有取得「健康食品標章」的產品,才能在合法範圍內宣稱特定的保健功能,例如「免疫調節」或「調節血脂」。但這些標章所代表的是「輔助保健」,絕對不是治療疾病的用途。若是一般市售保健品未經審查卻宣稱療效,恐怕已違法。

圖片來源:pexels
「很多人會誤以為,只要寫『保健』就有療效,或是想以它們替代藥品,其實是誤會了。」林姿伶強調,如果身體已出現發炎反應或檢查異常,應該先以藥物治療為主,而非貿然仰賴保健品進行調理。
天然≠無毒,紅麴與兒茶素恐引發肝傷害
談到最常見的風險成分,林姿伶舉出「兒茶素」與「紅麴」兩個例子。兒茶素廣泛用於抗氧化產品中,但早在實驗階段就被發現可能導致肝細胞壞死,尤其劑量過高時更容易出現肝毒性反應。根據台灣法規,一日攝取上限為300毫克,但對某些體質敏感的人來說,可能遠低於這個量就已經產生副作用。
延伸閱讀:沈玉琳疑「猛爆性肝炎」昏迷住院!醫師:致死率高達7成,曝危險症狀

圖片來源:pexels
而紅麴的案例更為經典。紅麴含有類似降膽固醇藥物的活性成分,可能導致肌肉疼痛、肝功能異常,甚至曾因製程不當遭污染,造成腎臟問題。「不能因為標榜『天然』就以為萬無一失,有些天然毒菇也會致命,何況是濃縮過的保健品?」
美研究揭6大「潛在肝毒」成分,別亂吃更保險
根據《JAMA Network Open》最新研究,美國醫學界已將6種常見植物性保健成分列為「潛在肝毒性來源」,這些原料雖來自植物,但若過量使用或體質不適,仍可能引發嚴重甚至致命的肝損傷。
6種有風險的肝損傷產品
- 兒茶素:兒茶素可能引發肝細胞壞死,導致肝毒性,進而損害肝功能。
- 紅麴:由於其成分與降膽固醇藥物相似,使用時同樣存在肌肉疼痛、橫紋肌溶解症及肝功能異常的風險。
- 薑黃或薑黃素:薑黃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天然抗氧化劑,但高劑量或長期使用時,可能導致肝損傷,尤其是在有潛在肝病的情況下。
- 藤黃果:其中的羥基檸檬酸(hydroxycitric acid, HCA)被認為具有減重效果,但也與肝毒性有關,曾有報告指出其使用者出現急性肝衰竭的案例。
- 黑升麻:用於緩解更年期症狀,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與肝毒性相關的報告,長期服用很有可能造成肝損傷。
- 阿育吠陀(南非醉茄,印度人蔘):在傳統醫學中被廣泛用於平穩情緒、減輕壓力和焦慮,但也有報告指出長期使用可能造成肝損傷。
林姿伶提醒,日常飲食、藥物與保健品間可能產生複雜交互作用,「如果已出現不適或肝指數升高,第一件事就是停用保健食品,並與醫師討論,這才是負責任的做法。」她也提到,若保健食品真的有效治療疾病,應該走完整藥證申請流程,而非讓病患在沒有臨床證據的情況下誤信療效。

圖片來源:pexels
醫師強調,保健食品雖然方便取得,但使用時務必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審慎評估。當身體出現異常,不該倚賴網路資訊或商家話術自行判斷,而應尋求專業醫療建議,避免錯誤使用導致延誤治療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