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超愛吃海鮮,餐桌上時常都能見到各種海鮮的身影,但卻可能無意中讓重金屬悄悄侵入體內!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近日提醒,日常攝取的某些魚類若不加節制,可能會對神經系統造成長遠且不可逆的傷害,甚至提高罹患失智症與癌症的風險。
重金屬潛伏生活周遭,87%人體藏毒未察覺?
根據謝炳賢醫師引用的研究顯示,高達87%民眾體內都可測得重金屬殘留,涵蓋鉛、汞、砷、鎘等神經毒物,而這些物質一旦長期累積,不僅可能導致神經傳導異常、行為退化,還可能成為失智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隱形元凶。
謝炳賢指出,鉛會偽裝成鈣離子進入神經細胞,進而干擾神經訊號傳導,對兒童智力發展影響尤其劇烈,研究顯示,血鉛濃度每上升10微克/分升,孩童的IQ可能下滑4至5分,且損傷恐難以逆轉。成人若長期暴露,則可能出現四肢麻木、肌力下降等周邊神經病變症狀。
高汞魚類吃多,恐導致認知退化與運動障礙!
除了鉛以外,另一大重金屬汙染源是汞。謝炳賢警告,汞能穿越血腦屏障,在大腦皮質與小腦蓄積,導致記憶力減退、平衡感異常及聽視障礙,若每日攝取高汞魚類,其腦中汞含量甚至可達一般人的5到10倍。更可怕的是,即便停止攝取,神經損傷仍可能持續不退。
延伸閱讀:不是花椰菜!這款早餐「防癌第1名」,醫讚:吃冷的更好
潛藏在水、菸和食物裡的危險!
除了食物來源外,飲水也是重金屬暴露的一大管道,像是無機砷會隨污染水源進入體內,長期累積可能引發神經炎症、手腳麻木、刺痛灼熱感,甚至與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有密切關聯。
鎘也是常見但被忽略的神經毒素,常存在於香菸煙霧與某些加工食品中,它會干擾神經傳導中鈣離子的訊號傳遞,進而影響學習力、記憶與情緒調節。若孕婦暴露於高濃度鎘源,還可能影響胎兒神經發育。

鮪魚與鯊魚中槍!醫:最好減少攝取
謝炳賢醫師強調,大型深海魚類因食物鏈關係,體內易累積大量汞與鉛,他點名台灣人愛吃的「鮪魚」與「鯊魚」是重金屬含量最高的代表,長期食用恐加劇神經退化與罹癌風險,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曾警告,這類魚種還可能與動脈硬化、不孕與乳癌有關。
延伸閱讀:2025最新「癌王」出爐!10大癌症死亡率排名,咳嗽3跡象是徵兆
日常防毒指南教你吃
為避免重金屬危害,專家建議民眾應優先選擇小型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這類魚富含Omega-3,對大腦與心血管有益,此外,也能攝取深色蔬菜、莓果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材,有助減緩氧化傷害,飲用水方面則建議使用合格濾水設備,定期檢測水質。
謝炳賢提醒,一旦懷疑自己可能長期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中,且出現記憶力下降、四肢麻木、動作協調困難等神經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檢查,避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