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會常做噩夢嗎?那可能要小心了!英國最新一項研究指出,頻繁做噩夢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甚至早逝的風險會是一般沒做過噩夢者的3倍!
噩夢不只是心理問題,恐成潛在「健康殺手」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與英國失智症研究所(UK Dementia Research Institute)合作的研究團隊,於歐洲神經學學會(EAN)2025年年會中發表一項引發關注的發現:每週出現一次噩夢的人,其70歲前早逝的風險,是從未做過噩夢者的三倍。
這項研究由腦科學專家阿比德米·奧泰庫(Dr. Abidemi Otaiku)博士領導,分析了來自2429名兒童(8至10歲)與183,012名成年人(26至86歲)共近19年的數據,成人由本人回報噩夢頻率,兒童則由家長填寫相關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噩夢的頻率不只與壽命長短密切相關,更與加速生理老化現象有直接關聯。
延伸閱讀:目擊車禍恐釀PTSD!醫示警「這些症狀」速就診:創傷可能非立即顯現
噩夢衝擊大過抽菸、肥胖!

研究指出,與傳統的早死風險因素如吸菸、肥胖、缺乏運動或不良飲食相比,噩夢頻率竟然是更準確的死亡預測指標,即使是每月僅出現一次噩夢的人,其早死風險也比從不做噩夢者顯著提高;而對兒童來說,經常做噩夢也會帶來明顯的生物老化跡象,未來早逝機率可能因此增加40%。
奧泰庫博士指出,噩夢會在無意識狀態下觸發劇烈的壓力反應,使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長期偏高,而皮質醇已被證實與細胞老化密切相關。他進一步說明,人在夢中無法辨別現實與夢境,因此噩夢中的「戰或逃」情境,會啟動比清醒時更劇烈的生理反應,導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冷汗等現象,長期下來傷害深層睡眠與身體修復能力。
專家呼籲:噩夢應視為公共衛生議題
鑑於噩夢對壽命與健康影響的嚴重程度,奧泰庫博士強調,政府與醫療機構應將其納入公共衛生議題,他呼籲醫療人員在評估病患時,不僅要問及夜間睡眠狀況,也應關注是否經常做噩夢或白天嗜睡,這有助及早發現潛在風險。
雖然研究結果令人擔憂,但奧泰庫指出,噩夢其實是可預防與治療的,他建議避免觀看驚悚影視作品,維持規律作息與良好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並積極管理焦慮與憂鬱等心理壓力。此外,他推薦一項具療效的非藥物心理治療「意象預演治療」(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 IRT),即透過重寫噩夢情節並在白天反覆演練,降低夢境引發的夜間壓力。
若噩夢已嚴重干擾日常生活,他則建議尋求睡眠專科協助,透過「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調整錯誤的睡眠認知與習慣,有效改善睡眠質量與噩夢頻率,並有助延緩大腦與身體老化。
延伸閱讀:每天吃「1類食物」竟讓大腦壞掉?研究揭:5天就出事,肝臟同步受損
習慣午睡恐增加早死率?

除了噩夢之外,另一項針對逾8.6萬名中年人的研究則指出,白天固定習慣午睡者,特別是午後嗜睡者,早死風險可能提高達20%。研究推測,這可能與夜間睡眠質量不佳或尚未發現的健康問題有關。
芝加哥拉什大學(Rush University)睡眠專家詹姆斯·羅利(James Rowley)也指出,臨床醫師應將白天嗜睡列入常規問診項目,以全面掌握患者的睡眠健康,進而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
資料來源:英國《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