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又來了!這次他把箭頭對準了進口藥品,打算課重稅讓藥廠乖乖「回美國製造」。但這一招下去,遠在太平洋另一頭的台灣,卻可能吃上藥價飛漲、健保喘不過氣的悶虧。到底我們離看病變貴有多遠?今天就來一探究竟。
延伸閱讀:川普關稅轉彎「遭疑故意操盤」神秘人一小時暴賺6.8億?
川普又出招,藥廠都冒冷汗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再度放話,要對進口藥品課徵重稅,意圖逼藥廠回流美國生產、順便提振在地經濟。這聽起來像是一石多鳥的「美式戰略」,但對全球藥廠來說,卻是一場高成本噩夢。像是輝瑞、禮來等藥界大咖,多數設廠於低稅國家如愛爾蘭,一旦被課稅,重整產線成本恐破數十億美元,而且最快得花上5到10年才能補齊產能。
一課稅,誰先痛?

根據耶魯大學政策研究資料,美國家庭2024年平均光是處方藥支出就高達4,200美元,若新政一上路、課徵25%關稅,預估藥價平均上漲15%,等於每戶一年多掏出600美元(約新台幣1.9萬元)。即使有保險撐腰,保費、自付額也可能一併跟著上漲,換句話說,就是「怎麼算都貴」。
台灣也難逃,藥會不會缺?

專家點出,最可能「第一波出局」的是平價學名藥,特別是利多卡因、麻醉藥、抗生素等注射劑型藥品。原因很簡單,這類藥物本就低毛利經營,一旦被課稅、成本翻倍,不少藥廠可能會說「不玩了」,直接停產。雖然部分廠商已預先建立庫存,但原料藥大多仍來自中國與印度,全球供應鏈卡一下,藥荒現象就可能變常態。
台灣藥廠動起來了嗎?

好消息是,包括保瑞、永信等台灣本土藥廠,早就將部分產線布局美國,能一定程度避開風暴。但台灣醫療系統仍高度仰賴進口原料與藥品,一旦全球藥價波動,健保恐首當其衝。雖然健保署開放廠商依規調整藥價,但市場變動速度快,制度能不能即時反應?恐怕還要打個問號。
川普這招藥品關稅雖然是「美國製造」的催化劑,卻也可能成為全球用藥安全的地雷。對台灣而言,這場風暴不是「美國的事」,而是可能波及你我就診權益的現實課題。專家呼籲,政府應該未雨綢繆,盤點高風險藥品、強化備援機制,別讓民眾在關鍵時刻,連顆退燒藥都找不到。
主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