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午堂登紀雄 譯者:駱香雅
如果你的煩惱總是無以名狀,想要確認煩惱的原因就會十分困難。
沒有獨處力的人,多半不太閱讀。他們一回家就會立刻打開電視,拿出智慧型手機,沉迷於社群網站或社交遊戲、打電話聊天好幾個小時。他們總不斷與別人交流,好避免自己落單。
在上一節已經提出我建議閱讀的其中一個理由為「藉由大量閱讀,理解社會規則架構,進而消除不安、感受希望」。只要具備有相應知識,你就會知道消除不安、克服難關的方法,而且也能感覺自信。
至於另一個原因,則是「詞彙的多寡」和幸福感之間存在的相關性,當詞彙量越豐富,就越容易感受到幸福。
語言是思考時的基礎,語彙的多寡同時也會影響大腦的思考深度。如果詞彙量不足,思考時的表達範圍就會變得狹窄;因此在應對各種狀況時,會無法周詳深刻地思考—換句話說,你的想法將變得十分膚淺。
反之,能夠使用的詞彙越多,思考和說明的範圍就越廣,也更能夠合宜地處理各種事件與情緒。
換句話說,越具備有敏銳的詞彙力,越能依照自己的想法過生活。而想要磨練出敏銳的詞彙力,最基礎、有效的方法,就是閱讀。
即便是小孩,經常閱讀的孩子也常給人「小大人」般的印象。
擁有豐富的詞彙和表達力,能讓你更理解自己和社會的關係,並有包容力能接受各種事情。例如,遇到煩惱或困難時,如果能夠向師長詳細、精準地說明,就可以獲得適當的建議與支持。減少被說:「你為什麼就是不能理解?」、「不懂的話就算了!」等等話語的次數,更有助於情緒發展的穩定。
就算學校老師說了什麼,擁有閱讀和思考力的孩子,也會懂得告訴自己「或許老師的目的是這樣吧」,並透過解釋與理解來降低反抗心態;或是當與朋友發生不愉快之事時,也能自問:「為什麼他就愛多管閒事呢?」理智推測對方的想法,並接受自己的情緒。
如果詞彙量夠豐富,就可以輕鬆將事情套入自己的思考框架並加以理解。「豐富語彙」可說是讓孩子獲得安定心靈的關鍵。
◎豐富詞彙,情緒表達更容易
究竟詞彙量的多寡,與幸福與否有何關聯?
其差異之處就在於,當一個人的詞彙量足夠,就得以透過語言確實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因此也就更可以適當地處理情緒。
例如不安、矛盾、糾葛、胸口那些說不上來鬱塞感、微妙的情緒變化等,如果你能夠在情緒湧上時,有邏輯地明確表達出來,就可以讓自己清楚知道:「我現在感到的不安,是這樣的。」
確認不安心的原因,不僅能夠讓你面對問題、想方設法解決,鼓勵自己「試著這樣做做看」或「換個角度看待如何」,透過改變事物的意義來消除焦慮與不安;也可以說服自己「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進而接受現實。
其實就是一個讓自己的狀態和感覺更加舒服的過程。
如果你的煩惱總是無以名狀,想要確認煩惱的原因就會十分困難。當事發主因模糊不清,你就會陷入束手無策的窘境,只能一直苦悶地煩惱下去。
「我已經這麼拚命了,卻做什麼都不順利。不管怎麼做,都活得好苦、好累。」會有這種感覺的人,就是因為無法精準用言語傳達自己的情緒,導致無法好好理解、表達自己。
人類是透過言語來認識世界與自己的。正因如此,「語言表達」的能力非常重要,這項能力的高低,將在生活中呈現大幅度的幸福差異。
◎詞語模稜兩可,會讓事情更複雜
在現代的年輕人裡,似乎有很多人都覺得使用正確、精準的詞彙十分麻煩。
以「糟糕!」一詞為例,這個詞彙不僅有原本字面「負面」的意思,還可能用來表達「有趣」、「可愛」、「太厲害了」、「好吃」、「愉快」的意思。甚至也會用在「無聊」、「無計可施」這類完全相反的意思上,算是一個方便好用的發語詞彙。
然而,就某種意義而言,單只說句「糟糕!」也帶有一種:「情況就是這樣,你自己從裡面挑一個意思解讀吧!」把理解工作擅自拋給他人的行為,說話者本身則因為不想表達細膩情感、嫌麻煩而逃避。
無論如何,這樣的說話方式,都無法提高自己的表達力。
若成年之後,開口說話依然全都是這類流行語的簡略表現或方便好用的詞彙,一來將難以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焦慮不安和煩惱;二來,在你內心裡恐怕也無法好好接受情緒或思考解決對策。
大家都知道,年輕世代有特別多的「庸人自擾」,我認為不只是生活經驗少,詞彙量的不足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溝通力不足,易踩地雷壞人際
當然,語言也是人們彼此溝通的重要工具。無論是想結交朋友、打動人心、理解自己,你都需要借助語言的力量。
在這種時候,擁有越豐富的表達方式,越能夠精準地傳達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能善加利用「換句話說」或是譬喻法,協助對方理解你的一言一語,就能夠如自己所願,提高打動對方的可能性,同時降低捲入麻煩的風險。
若你的詞彙量貧乏,無法讓對方理解,當然也就難以打動人。甚至還可能因用字遣詞不當,導致彼此關係緊張,甚至積累不滿情緒。
同樣地,缺乏說話技巧,無法將言語轉換成對方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就這樣把自己的想法赤裸裸地脫口而出,很可能因用語欠缺圓滑而阻礙人際關係。
本來在溝通時,就應該要以對方習慣的說法表達、用心包裝用字遣詞後呈現給對方,以求讓人容易理解與接受。然而,許多人卻會因為表達能力不足,誤踩地雷、惹怒他人。
這些詞彙力或語句組織能力較差的人,既無法確實理解對方所說的話,也難以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想說卻又不知如何表達,只能乾著急的感覺,只會讓人變得更焦躁、易怒。
最常出現的典型台詞,大概就是「機車耶,吵死了」、「啊~真是有夠麻煩的」、「吼~隨便啦!」、「干你屁事!」這些幼稚詞語吧。
當在反駁他人時,沒有足夠的詞彙量,就只能表達得幼稚而拙劣。無計可施之下,甚至還只能髒話連連,變成無謂的謾罵。
如果你具備足夠的語彙力,就能夠想出罵人不帶髒字又可徹底羞辱他人的詞彙。例如—
「真不覺得這是成熟大人會說出來的話呢。」
「果然可悲的大腦,只會產出令人遺憾的想法啊。」
如果你能以此方式表達怒氣,就算不說那些罵人的髒話,我想心裡也是夠暢快的吧。
◎「氣質」好壞,由語言決定
在中文詞語庫裡,有積極正向的詞彙和消極負面的詞彙,要選擇說出怎樣的詞彙,都是當事人的自由。特別是在保障言論自由的民主社會裡,除了歧視性字眼之外,任何詞彙都是可以隨心使用的。
無論說出口的詞彙是什麼,都是發話者自由意志的選擇,不但周遭人的反應會根據這個詞彙而改變,你所說出的話,也會影響自己的人生。
如果經常使用積極正向的詞語,你就容易用正面角度看待事物,並把有類似想法的人聚集在身邊;若總是說些消極負面的話,看待事物時就更可能灰心喪志,而這一樣會吸引想法消極的同類靠近—光是你的詞彙方向,就可能為你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遭遇。
換句話說,所謂「選擇詞彙」的重要,就是希望你能思考自己的生活,究竟是以什麼為中心。生活中常使用的詞彙選擇,將創造出今後的自己乃至於整個人生。
往下看更多《劃出善良底線,好相處更能獨處》相關文章
【期待別人給幸福,結局往往很不幸】
為了讓對方理解自己,你做過什麼具體努力了嗎?又究竟做了多少努力呢?
我認為,各自具備獨處力的夫妻,婚姻生活更會美滿幸福。因為唯有了解一個人獨處時的美好,才會懂得如何珍惜與他人共度的時光。
這跟你們對彼此的理解、關懷、包容有關,在這種狀況下,你和對方都能互相保留下最舒適的距離感。
價值觀與自己不同也無妨;生活方式和自己不一樣也沒有關係—正因為你能夠這樣想,所以不會只顧慮自己、過於靠近對方的空間—但是,同時也不會太過疏遠。
如果干涉別人,自己也會被干涉。當你願意認同或包容別人的價值觀,就不會輕易干涉、侵犯他人的私領域。
正是因為你同樣重視自己的私人時間、私人空間,所以也能夠顧慮到對方的隱私,這是只有懂得享受孤獨的人才能夠達到的境界。
◎彼此保有「私人空間」,相處最愉快
獨處力不足的人,對自己與他人間的距離感相對遲鈍,往往比較不懂得包容別人。由於他們不明白獨處是豐富自我心靈的時光,別人也會有想要獨自一人的時刻,總是單憑自己的價值觀就擅自闖入對方的私人空間。
會因為對方「已讀不回」而生氣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這種人無法體諒或想像對方也有自己的事情,有時只是因為忙碌而無法及時回覆。常為了這種事情生氣,對方一定也會覺得不愉快,認為生氣者「真是麻煩」吧。
會做這種事的人,往往都無法多元地思考、去認同「自己是自己,而對方是對方」,因此會想要求戀人或配偶在各方面配合自己,以尋求兩人在心理層面的一體感。
當對方的言行沒有依照自己的想法時,這種人就會心裡不快,埋怨「明明是夫妻/親子/戀人,你卻根本就不懂我」。
「為什麼你不幫我」、「為何都不懂我的想法」—老是這樣想的人,個性十分傲慢,總認為對方有必要察覺到自己的感受。不過老實說,別人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懷抱著這種心態,恐怕只會徒增口角吧。
◎正確的情緒表達,有助解決問題
有不少人都認為,在建立家庭之後會變得不自由。我倒是覺得在結婚後,我想獨處時便可以自由獨處;和妻子都想共處時,我們就會聚在一起—生活型態的選項反而增加了。
我和妻子都有各自的工作,興趣也不相同,平常總會各做各的事情、互不打擾。雖說如此,由於還是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工作,我們經常也會一起討論。即便早已經分配好各自負責的家務事,不過有些事情—例如與孩子有關的事,還是會共享資訊、相互協助。
當一方忙於工作,或是感冒臥床時,另一方就會支援。就算獨自一人的力量有限,但我們總相互協助、度過難關。
晚上的居家時間,也不是全家人都得團聚在一起。有時我在看動畫,妻子在工作;我待在書房裡,妻子跟孩子吃飯。換句話說,即使結了婚,還是能夠擁有各自的世界,但同時也可以相互協助—這是單身時沒有的優點。
當然,世上有各式各樣的家庭關係,我家之所以能夠採行這個模式,也是因為我與妻子都是經營者的緣故。
我們都知道,結婚跟幸福並不能畫上等號。但是,婚後關係會否變得不幸,都是有其原因的。若想確認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法,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仔細回顧自己言行」這項內省作業。
例如,當你心中產生「為何不懂我呢?」這樣的抱怨時,請先試著回想一下:「話說回來,為了讓對方理解自己,我做過什麼具體努力了嗎?又做了多少努力呢?」
只有經過認真思考,才能夠準確地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對方。比方說,你可以將說法改成:「我被這樣對待時覺得十分受傷,所以如果你換個方式,變成怎樣做,我會很開心的。」實際說說看,觀察對方的反應,再調整並應用於日後的溝通。
想知道自己的何種對應方式真正有助於解決問題,就必須不斷調整自己與對方的相處方法。
◎如何靠自己擺脫「渣對象」?
若是覺得一個人很寂寞,為了排遣寂寞而談戀愛或結婚,反而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孤單。無法忍受孤獨的人,不但自我肯定程度偏低,也較無法獨立自主—這類型的情侶往往保持著「相互依賴」的關係。
在男性裡,許多這樣的人都常見有「愛說教、命令他人、態度強勢」的特性,屬於會精神霸凌的類型。由於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因此會想要征服比自身還要弱小的存在,進而感覺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
在優秀者的面前,他們相形見絀、容易因此喪失自信;然而如果是在能力比自己差的團隊當中,就會自視甚高—這種人的自信,往往是靠「與人比較」來決定的。
對他們來說,征服及支配比自己弱小的人,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比較強大的存在,並由此產生自信。
這類型的男性不會靠近自我肯定感較高且獨立的女性,不過本來他們就很難接近。在散發凜然氣質的女性面前,他們會本能地意識到自己無法主宰該人,因而顯得畏畏縮縮。
一旦和獨立自主程度高於自己的人在一起,他就會感覺自身既渺小又無能,並在恐懼感的驅使之下,迴避這種女性。
另一方面,面對無法獨立自主、自我肯定感偏低的女性時,他們又會突然自信心大增,展開熱烈追求。
事實上,也只有自我肯定感偏低的女性會覺得這種精神霸凌類型的男性很可靠。由於她們尋求的是心理上的滿足感,為了證實自己是「被需要、有存在價值」的人,會因而沉溺其中,看不清對方裝腔作勢的態度。
於是乎,追求自己的總是這種類型的男性;而自己也總是愛上這種男性,雖然受盡折磨,但仍在心裡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相互依存」關係。說實在,我想這也是王八配綠豆,可謂性情相投。
若你有心想要擺脫這種負面漩渦,就要學會「分析自己,並且找出原因」,去思考為什麼自己會需要那種男性、為何會願意讓這種男性追求。一旦了解箇中原因,你就可以開始採取對策。
若你對自己的過往戀情不甚滿意,請列出到目前為止自己的交往過的對象,分析他們的人格類型及行為模式。無論對方的態度是溫柔或強勢,請記得不要讓自己的心情隨之起舞,要勤於觀察對方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
內容由 方言文化《劃出善良底線,好相處更能獨處》提供
圖片來源:《來自星星的你》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