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吵到心碎,其實只是想被聽懂!吵架時,請想想這3個問題

16 May, 2025

「你去死啦!」站在房門口的人,聲音撕裂,像是用盡全身力氣才喊出這句話。眼眶泛紅,淚水在眼底打轉,握緊雙拳,像是抓著最後一絲理智。吼出這句傷人的話,是心裡早已遍體鱗傷。客廳那頭,伴侶臉色鐵青,緊抿雙脣,一句話都沒回。轉身,甩門離去。關門的那聲巨響彷彿在家裡投下一枚無聲炸彈,房門顫了一下。然後,一切歸於死寂。

一方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被肯定,最終換來的總是指責;另一方覺得自己早就快撐不下去,說的每句話都像丟進了黑洞裡,沒被聽見,也不被在乎。罵出口的話,像刀。其實心裡藏著一個求救訊號:「你還愛我嗎?你懂我有多累、多怕、多需要你嗎?」靜默離開的行為,看似冷漠,其實是害怕僅存的自尊也會碎掉。離去的背影彷彿在說:「我怕再待下去就只剩下憤怒、崩潰,以及被你討厭的我。」

不然,你還要我怎樣!

那晚,兩個人隔著一堵牆分房睡。一個以為自己不被愛了,另一個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都不會被珍惜。想靠近,卻找不到靠近彼此的姿態;想對話,卻總是傷害了對方。隔週,兩人在伴侶諮商室裡,分坐在沙發的兩端,像是在對峙,也像是在等待對方先靠近。

剛開始,氣氛如往常緊繃冰冷。眼神閃避、雙臂緊抱胸前。「他叫我去死!」「他直接甩門離開!」兩人分別道出那晚的經歷,語氣裡的指控,像是還沒退去的戰火餘燼,在言語中持續燃燒。「不然,你還要我怎樣!」扯開喉嚨、拉高音量,像是傷口被撕裂前的本能反應。諮商室裡靜默了一會兒,空氣被拉得很緊繃。

3
圖片來源:canva

心理師緩緩開口:「我聽見你們都很用力地想讓對方知道自己有多痛。怒吼著、用力甩門離開,你們都很大聲,是因為太想被對方聽見;而你們現在都很安靜,安靜是因為太害怕失望,擔心自己再被傷害。」心理師看著來諮詢的伴侶,語氣依舊平靜,像盞微光,照進剛才混濁激動的情緒裡。「但是,你們都還願意來到這裡,願意坐在彼此身邊。我猜,你們心裡可能還有那麼一點點不放棄這份關係吧?」伴侶聽到,未否認。心理師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即使,現在表達的方式是互相傷害。你們仍然對關係抱有期望。」

伴侶兩人沉默著,彼此眼神沒對上,卻望著心理師,彷彿聽進些什麼。「我們可以試著放慢一點,往自己的心裡再靠近一些,感受在那些情緒爆炸的當下,你心裡真正想被對方聽懂的話語是什麼?」

心理師轉向其中一方,說:「當你吼出『你去死』的時候,心中最深處的那個你,真實的想法是『在我心中,你曾經美好的部分彷彿已經死去了』,你並不是真的想咒對方死。我幫你翻譯,更貼近你內心的話語是『我真的好累,我好想念以前的你─以前那個能接住我的你。』」

心理師再轉向另一方,說:「當你轉身甩門離開的那刻,並不是想結束這段關係。不然,我們今天不會坐在這裡談關係修復。我猜,你離開的那刻,你是害怕自己再待下去會情緒失控。離開是避免自己在盛怒之下說出更多更傷人的話。你其實想說的是『我好難受,也好無助,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撫你,更不知道我要做什麼才會被你接受』。」凝結的氣氛似乎有些回暖。不是因為問題解決了,而是因為兩人開始聽見:聽見被彼此暴躁語氣與憤怒行為掩埋住的那顆想要被愛、想要被讀懂的心。

4
圖片來源:canva

針鋒相對總是來得又快又猛,停下來聽懂彼此的時間卻是姍姍來遲

「當你們願意試著往內心深處探索,用『心』說真心話,這樣就能彼此靠近一點點。」心理師手摸著心口,道出:「就算兩個人沒有對話,只要一個眼神,親密感就會慢慢地長回來。」「當彼此都被自己的情緒困住了。怒吼、沉默、閃避、指責,這些看起來像是攻擊對方的行為,其實都是保護自己的方式。只是沒有人教我們,怎麼把『我需要你懂』說得不那麼像『我厭惡你了』。」

兩人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像是一道緊閉的門微微開了一條縫。原本緊繃的肩膀稍稍下垂,閃爍的眼神多了一點遲疑,像是在思考:「我們真的有可能不必用這麼痛的方式靠近嗎?」心理師不急著填滿空白,而是讓這份安靜延續片刻。給伴侶一段時空,讓心中那句真正想說的話,從心底慢慢浮現。

「我不是真的想叫你去死,我只是太生氣了。」語調柔和些,像怒火退去後的疲憊與坦白。另一人沉默了一會兒,輕輕點頭,緩緩開口:「對不起,我也不是想丟下你。我只是太需要呼吸,好讓自己不會當場崩潰。」這句話像是收起利齒的低鳴,露出脆弱,而不是憤怒。那個瞬間,伴侶不再彼此針鋒相對,而是在敘說與尋求理解。他們不再站在彼此的對立面,而是站到同一邊,一起看見那個讓他們反覆受傷、拉遠彼此遠離的「互動模式」。

你呢?在關係裡的你,會是哪一方呢?是那個講話越來越大聲,嘶吼卻只是害怕再不喊就會被忽略的人呢?還是,那個沉默冷淡,其實是怕自己一開口就失控、怕自己會崩潰的人呢?

延伸閱讀:為什麼一直重複看對話?心理師:愛情有時候,的確就是一種強迫症

造咖 文章首圖模板 的複本
圖片來源:canva

衝突不是問題,無法被「聽懂」才是

關係裡最難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我們都太習慣用保護自己的方式去靠近對方。只是那些保護,有時卻變成了誤解,拉開彼此距離,甚至互相傷害。如果你願意,停下來想一想:

  • 在爭吵時,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
  • 我吼出來的那句話,其實心裡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 我防衛或沉默的時候,內心深處的渴望是什麼?

這些問題,也許不會馬上解開你們兩人的糾結,但會讓人開始辨識出:我現在沒有辦法聽你說話,是因為我內心太傷痛。我傷心到用自我保護的方式,也因此傷害了你。

你們,只是太渴望被愛得對、被聽懂內心話。因為太害怕表達需求會被拒絕,使得彼此在爭執中迷路,忘了那句「我不是不愛你,我只是很疲累,我很需要你」。不必吵贏,只需要聽見彼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