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爸媽總是把快樂變不見、煩惱加倍?3原因讓「原生家庭」變貶義詞,網:對他們已經沒了分享欲

07 Mar, 2025

你跟家人關係親密嗎?若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不想跟人們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是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呢?失去分享欲的開端是什麼呢?是每次分享都得不到回應?還是只會得到負面意見?甚至是批評責備?

Dcard上,有一位網友發文分享了一段語錄,分析現代人為什麼都把「原生家庭」當作是貶義詞,卻又逃不走:
「父母好像有種神奇的魔力,跟他們傾訴煩惱,煩惱會加倍;跟他們分享快樂,快樂會消失。你看似自由,卻無時無刻不被困在父母的愛裡, 而他們的愛給的剛剛好,沒有好到讓你開心長大,也沒有差到讓你狠心對待。」

作者回想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影響:「父母總是習慣用否定語氣表達意見,導致我自己跟人講話時也會不自覺帶有批判色彩,直到國高中時才有意識的改變」、「即使我有比別人多的家庭旅遊經驗,但我父母很重視教育,我的童年總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被命令著學習」、「我現在正在重考大學,雖然我爸媽自覺開明,不過他們時不時還是會拿這件事給我壓力:『哪家父母會願意支持小孩重考啊?根本大部分人都上哪裡就讀哪裡了哪有重考這回事。』加深我的罪惡感。」

對父母的愛裡,夾雜著頓感的痛。
討厭他們的陳舊觀念,卻又心疼他們勞累的模樣。
於是你一邊想著逃離,一邊又想著要賺更多的錢,把最好的都給他們。
每次都在討厭、反感、心疼之間徘徊。最後,一切都只能怪自己。

延伸閱讀:想看國三兒有沒有偷買飲料!媽媽大鬧超商要調監視器,警傻眼:非常恐怖

圖片來源:canva

過去:小孩吃飽穿暖、學歷好就是「成功的父母」

雖然無法保證每個爸媽都對小孩是充滿愛心、耐心,但不可否認,在40、50、60年代出生的爸媽,因為當時的生活環境、過去曾受過的教育、從小的家庭氛圍,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為「給小孩衣食無缺」就是最好的照顧,若是學歷成績能拿得出手,也就是他們「當父母成功」的證明。那時候的他們,只給得起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現在:給予孩子情緒價值、安全感

而「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心理需求如:「社交需求 / 愛與歸屬感」、「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他們可能也不覺得重要;是直到現在我們衣食無缺了,有機會接受更多的教育、有時間探索內在,才有機會發現自己內心中的創傷。

3
圖片來源:canva

成年後的子女是否與家人保持聯繫,不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也往往與他們在原生家庭中獲得的情感經歷息息相關。有類似陰影的成人,不必急著思考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反而可以先好好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最深的需求。當內心有了底氣後,再與父母互動時也就知道該如何應對、該放多少期待在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