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大學時應該都有做過報告吧?但你是否曾注意過,當台上的同學認真報告時,教授看起來似乎漫不經心,甚至有時還會恍神或打瞌睡?然而,一旦報告結束,教授卻總能立刻點出關鍵問題,一針見血地指出報告的盲點,讓學生措手不及。
最近,一名大學生在Threads上發問,納悶大學教授為何在學生報告時似乎沒在聽,甚至顯得昏昏欲睡,但等報告一結束,卻能輕鬆點破核心問題:「這種『看似沒在聽卻全都掌握』的能力,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許多網友對此深有共鳴,紛紛分享自己遇過的教授「神級聆聽」時刻:「而且教授中間還出去接電話,回來後把我批評得體無完膚」、「我化工報告做了一個不常見的技術介紹,結果老師連這個技術過程中每噸要花費的金額都知道」、「之前專題在跟教授報告實驗結果時,教授一邊滑手機,等我們講完,他一樣能問出一些我們答不出的問題」、「我們系主任有時候也稍微分心,甚至講到一半出去談公事,但回來後的提問依然讓我們啞口無言」。
對於學生的疑惑,有內行人出面解釋,指出教授的知識庫與學生存在巨大差距。許多教授僅需掃過報告的前幾頁,就能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否正確。再加上多年教學經驗,學生常犯的錯誤早已被教授見過無數次,對他們來說,這些問題早已成為「時間迴圈」中的既視感:「每年都看到一批又一批犯同樣錯誤的學生,教授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吧?」
延伸閱讀:大學交不到朋友!過來人曝:一個人更舒服!
「通常報告開始沒幾分鐘,老師就知道報告者的方向是否正確,上課有沒有專心聽講,或是準備是否充足。如果報告內容過於冗長,教授難免會恍神,但隨便抓幾個核心問題問,學生往往無法回答,這才是最關鍵的學習點」、「就像你回去聽國中學弟妹報告,即使全程滑手機,光是掃幾眼PPT,也能問出他們答不出來的問題」、「教授沒說的是,你的報告內容跟過去幾屆學長姐幾乎一模一樣,甚至能背起來了」、「教授在業界待了太多年,我們這些新手光是報告內容,基本上就能讓他們迅速抓出幾個關鍵問題」。
教授在學生報告時看似沒在聽,實則是一種高階的專注技巧。他們結合多年經驗、敏銳的觀察力與直覺,迅速掌握報告的核心問題並給予精準回饋。對學生而言,或許可以從教授的評論中學習如何更具邏輯性與結構性地表達,進而提升自身的學術與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