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ndy(吳姍儒)近日扛下代班《小姐不熙娣》的壓力,強調只是暫時幫忙小S主持,她希望能「遠端陪伴S姐,等她回歸節目」,暖心給予小S面對姊姊大S染流感猝逝,需要時間消化傷痛的溫暖力量。
吳姍儒高EQ回應代班小S罵聲
Sandy宣布代班主持《小姐不熙娣》後,沒想到引發部分網友謾罵,對此她也先打預防針,直呼「收視率一定會掉喔!觀眾本來就是想看小S」,高EQ表示「沒有人可以取代小S」,謙和回應外界質疑。Sandy也提及過年過年期間老公得了A流,自己重感冒至今未癒,最近吃了感冒藥引發大過敏及暈眩,所以沒有關注社群平台,思緒還沒有很清晰。
對於代班主持這件事,Sandy表示「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想看到我,可以開電視做自己的事」,且覺得大S驟逝有如「社會集體創傷」,對於小S面對喪姊之痛,自己不方便多說什麼,盼外界給S家人時間和空間。

心理師憂出現「解離」狀況
S媽沉默多日透過社群接連寫下喪女之痛:「把悲傷留給自己」、「心,破了一個洞,要如何補上」,令人非常不捨。諮商心理師林翠芬也有感S媽白髮人送黑髮人,憂心出現「解離」狀況,會感覺「好像自己已經不是自己」。
林翠芬心理師提及S家人突然痛失精神支柱大S,在處理完後事相關事宜,面對親人突然離世,可能情緒低落會開始發酵,產生「創傷性哀傷」,甚至會有一點「解離」的狀況。這樣的情形下會很茫然提不起勁,會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意義」。
林翠芬心理師憂心S家出現自責的心理狀態,S家每個人的悲傷會因角色有所不同,更擔心小S因為是此次家庭旅遊主辦者,會出現「存活者的罪惡感」,小S可能會覺得「是不是不應該怎麼樣、我當時應該怎麼樣,可能還會影響到主持(工作),現在要她歡樂的主持有點困難,小S需要心理的調適非常多」,坦言需要特別關注S家的身心狀況。

幫助喪親者最重要是「陪伴」
盧美妏心理師則以「我也想要大S這樣的姐姐」透過FB發文,指出大S護妹被封「理想型姐姐」,依據心理學「依附理論」,人的安全感來自於生命中「可以依靠的對象」,對於被大S照顧的人來說,大S就是這樣的「安全堡壘」。文末強調我們不一定能有大S這樣的姐姐,但可以學習她的精神「人生想要什麼,就自己去活出來」,致敬感佩她帶給大家精彩的作品和人生故事。

延伸閱讀:「大S遺產全給S媽」律師籲具俊曄別做1事、前夫汪小菲是關鍵
盧美妏也提及面對「至親驟逝」家屬可能經歷5種情緒歷程(美國精神病學家庫伯樂.羅斯提出的悲傷五階段),喪親者的情緒通常是混亂的,此時最重要的不是「開導」,而是透過「陪伴」,讓他們知道無論情緒如何變化,都有人在身邊陪伴。
喪親者經歷5種歷程時,可透過以下方式陪伴他們:
1.失落與否認:以陪伴與耐心為主,靜靜地陪著對方。
2.憤怒:傾聽他們的情緒,不要急於指責,或試圖「合理化」這種憤怒。
3.內疚與自責:鼓勵他們逐漸接受現實,明白無法預知或控制一切。
3.憂鬱與絕望:其他親友應特別關注家屬是否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發現長期抑鬱,甚至有自殺念頭的話,別忘了盡早尋求專家求助。
4.接受與調適:每個人接受與調適的速度不同,不需強迫他們「走出悲傷」,應尊重對方的調適節奏,讓他們能慢慢適應沒有親人的生活,不要讓他們覺得悲傷是種不被允許的情緒。
盧美妏心理師也建議,給予實際幫助,像是幫忙處理日常瑣事、準備簡單餐點,就算只是適時提醒對方休息等,這些實際的支持,都能幫忙減輕當事人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