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醫師列「門診10不」敲門、用手機都NG!網認同:禮儀真的很重要

05 Mar, 2025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台灣醫療資源豐富,民眾就醫十分方便,不過有時我們也要注意自己就醫時的行為!部分不當行為可能影響醫療現場的秩序,ICU醫生陳志金近日在臉書發文,列舉10項門診中應避免的行為,包括敲門、探頭窺視、使用手機、對問診不耐煩等,提醒患者保持良好就醫禮儀,尊重醫師與其他病患。

1.不要敲門

許多患者擔心過號或有臨時需求,會敲診間門詢問,但陳志金強調,應等待護理師開門再說明需求。他提醒:「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別讓自己的問題成為打斷他人看診的理由。」如果想了解進度,可透過網路或App查詢,避免影響診間秩序。

pexels-pavel-danilyuk-7108348
圖片來源:pexels

過號了、要加號,出去之後才想到忘了說的,一律請等到護理師開門的時候再跟她說,也不要敲門問「什麼時候輪到我?」、「我拿藥而已沒有要看診,可以幫我跟醫生說一下嗎?」、「我趕時間,可以讓我先看嗎?」你的時間是時間,別人的時間就不是嗎?換成你自己在裡面的時候,你也不希望這樣被干擾看診的。
附加:千萬不要打電話進診間詢問:「現在看到幾號?」(可以上網或用App查)別把你的「時間寶貴」,建立在「打斷別人看診」這件事上~

2.不要探頭進來看

有些患者習慣探頭張望診間情況,陳志金幽默提醒:「裡面的人和你一樣是地球人,不用太好奇」這種行為不僅不禮貌,也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病患的隱私。

裡面坐著的,跟你一樣是地球人,沒有三頭六臂,不要太好奇!醫生是「很帥」沒錯,待會你就可以當面看個夠~

3.不要使用手機,請關靜音

而使用手機也是一大干擾因素,診間內接電話、鈴聲大作,甚至低頭滑手機,都會影響醫師與病患間的溝通。陳志金分享案例,某患者進診間後仍開擴音通話,甚至說:「醫生臉色很難看」他呼籲大家進診間前務必關靜音,專心看診,避免影響醫療效率。

1.「對啦!我現在正在看門診,不能再講了!等超久的…停車位也很難找…」他又講了一分鐘才掛斷,而且還開擴音!「不講了啦!醫生臉色很難看!」
2.手機響了半天,提醒他時,回答:「沒關係,我不要接!」
你沒關係,我有關係啊!我們的對話一直被打斷!你可不可以先關靜音?
3.不要再打手遊:年輕人低著頭走進來,眼睛和手一刻也沒離開過手機。跟他講話的時候,眼睛還會偷瞄手機!下次應該要先託管手機,才能進來看診!

4.不要對詢問不耐煩

為確保身份正確,有時醫護人員會反覆確認姓名與出生年月日,但部分患者可能會對此感到不耐煩。陳志金強調,這些核對程序是為了病患安全,大家應耐心配合,以免發生誤診或錯誤治療。

問你姓名、出生年月日是要核對身分,不要不耐煩!那是為了你的安全、為你好!聽錯名字進來的、同名同姓的,經常有!

延伸閱讀:手機內建「1功能」能救命?網傳關鍵時刻可自保,醫澄清:在台灣不常被使用

5.不要偷偷錄音錄影

部分病患擔心醫療糾紛,會在未告知的情況下錄音或錄影。陳志金提醒,這可能讓醫師無法專心診斷,建議如有需要,可先徵求醫師同意,以維持互信關係。

讓醫師把心思花在替你解決問題上,而不是花在提防你。如果真的有需要錄,請先告知,互相尊重、信任很重要。

6.不要對自己的身體這麼陌生

不少患者對自身健康狀況不夠了解,看診時無法清楚描述病情,影響醫師診斷效率。陳志金建議,可事先整理症狀、發生時間、頻率等細節,甚至寫下來帶至診間,幫助醫師更快掌握病情。

每個問題都要想好久?是外星人借住在你的身體嗎?跟他這麼不熟?請事先整理自己的症狀、發生經過、誘因、程度、頻率、對於身體的影響及改變,如果怕忘記,可以先寫在紙條上。

7.不要隱瞞之前的就醫或報告

曾在其他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若隱瞞病史或未提供先前檢查報告,可能影響診斷準確度。陳志金提醒,完整提供相關資料有助於醫師評估病情,確保治療方向正確。

有之前在其他地方的報告就先拿出來,不要來「考」醫師:「醫生,你說的跟上一個醫生一樣耶!」開誠布公,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8.不要以網路資訊與醫師爭辯

pexels-karolina-grabowska-4021775
圖片來源:pexels

部分患者會用網路資訊或親友建議與醫師討論病情,甚至產生爭執。陳志金表示:「這些人不負責你的健康,醫生才是專業人士」,建議患者保持開放態度,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不要用你在網路看到的、聽朋友/親戚/鄰居說的,來和醫師「爭辯」,他們又不幫你看病、也不用為你負責。

9.不要叫醫生「順便」開藥

有些患者會請醫師「順便」開與該專科無關的藥品或檢查,例如請耳鼻喉科醫師開腸胃藥。陳志金比喻:「買薑時不一定能順便討蔥,看診也應尊重專業分工。」應由對應科別的醫師評估開藥,確保醫療品質。

不要叫醫生「順便」幫你開和他專科不相關的藥和檢查,買薑還「順便」討幾根葱的事,菜市場都不一定可以了。但是,離開的時候,記得要「順便」把門帶上。

10.不要比較看診時間長短

許多患者認為自己看診時間較短就「吃虧」,但陳志金解釋,看診時間長短取決於病情複雜度。若能清楚表達病況、理解醫師說明,診療過程自然會較順暢,應該慶幸而非覺得不公平。

不要覺得「怎麼別人怎麼看這麼久,輪到我的時候,怎麼看這麼快?」那是「時間相對論」,就像自己逛街血拼和等別人逛街一樣,立場不同,對時間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在門外希望裡面看快一點,在門內就希望看慢一點!其實,看得快表示你表達能力好、理解力好、病情不嚴重,問題才可以很快獲得解決,應該要慶幸,不要覺得自己看的時間短就是吃虧啦!

延伸閱讀:香氛蠟燭恐害失智、心肌梗塞?專業醫師曝3大潛在危險,該怎麼使用才安全?

醫療資源珍貴,良好的就醫習慣能提升看診效率,避免無謂的干擾,許多網友也對以上幾點表示認同:「以上皆是~禮儀真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做個有修養的人,多些體諒與包容」、「感覺醫護人員每天也是在考驗自己的EQ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