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熱浪來襲,許多人因為大量流汗而積極補水,但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就提醒,單靠白開水不但無法有效預防中暑,反而可能引發電解質失衡、低鈉症等急性問題,嚴重時恐導致意識混亂甚至昏迷,絕對不可輕忽。
熱衰竭與熱中暑有差別!
劉博仁在臉書發文指出,熱衰竭與熱中暑雖然同屬高溫引起的身體過熱反應,但嚴重程度不同。熱衰竭多因劇烈流汗後水分與電解質流失,出現頭暈、噁心、肌肉痙攣、大量流汗等初期症狀。若未及時補充水與電解質、降低體溫,恐進一步惡化成熱中暑,屆時反而會「不再出汗」,並伴隨皮膚乾熱、體溫超過40℃、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況。
許多人以為「多喝水就不會中暑」,但劉博仁強調,單純補充白開水無法恢復身體因流汗而流失的鈉與鉀離子,反而可能稀釋血液中的電解質濃度,引發低鈉症、電解質失衡,導致抽筋、頭痛、神智混亂等情況。電解質才是維持體內平衡、防止中暑的真正關鍵。
延伸閱讀:夏天騎車快熱暑!7/1起台北市調整740路口紅燈秒數,騎士不再曝曬
怎麼樣可以補鈉呢?
劉博仁建議,短時間大量流汗後,可在500c.c.白開水中加入約1.5克食鹽(約1/4茶匙),調成0.3%濃度的稀鹽水,口感微鹹、較易入口,能有效補充鈉離子、維持體液平衡,不過,高血壓或腎臟功能不佳者,建議補鈉前先諮詢醫師意見,以免引起其他慢性疾病問題。
補鉀要靠食物!
雖然鉀的流失相較於鈉較少,但長時間出汗仍可能導致鉀不足,影響肌肉與心臟功能,出現無力、心悸甚至心律不整,劉博仁建議,補鉀應以天然食物為主,如香蕉、奇異果、木瓜、柳橙汁、馬鈴薯、菠菜等深綠色蔬菜,皆為高鉀來源,若有腎功能異常者,則須避免自行補充鉀鹽,以免引發高血鉀危機。
補水「三步驟」助恢復

對於從事戶外運動或高溫勞動者,劉博仁提供「補水三步驟」供參考:
- 先喝一杯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補充基本鈉鉀
- 搭配一份高鉀水果如香蕉或柳橙汁
- 返家後進食新鮮蔬果以恢復體力、穩定電解質。市售運動飲料通常含有鈉與鉀,是流汗後的方便補充來源,但仍應注意糖分攝取
延伸閱讀:這樣喝水超傷腎!腎臟科醫師指出「10大錯誤喝水習慣」
預防中暑四原則
劉博仁也呼籲,預防中暑應從日常生活做起,掌握以下四項原則:
- 避免於正午至下午高溫時段外出
- 穿著淺色、透氣衣物以助散熱
- 補水時同步補充稀鹽水或電解質飲品
- 隨時留意身體異狀,如心跳加快、頭暈、流汗異常,應立刻休息並尋求協助
最後,劉博仁提醒,人體若長時間處於高溫脫水狀態,不僅會造成身體不適,甚至可能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一旦出現中暑前兆如頭暈、心跳加速、無力等狀況,應立即降溫並補充水與電解質,以避免惡化成生命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