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根據統計,每年新增超過1萬7千名新病例,而近年來更出現「年輕化」現象,醫師提醒,現代人偏好高油脂、低纖維的精緻飲食,加上缺乏運動及久坐習慣,已讓大腸癌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疾病,30至40歲年齡層的發病案例明顯增加。
無菸酒習慣竟然癌症轉移?
消化內科及肝膽腸胃專科醫師謝文斌在臉書分享臨床案例指出,他曾收治一位年僅40歲、不抽菸不喝酒的男性患者,該名男子唯一風險因子為體重過重,近兩個月出現腹部悶脹的不適感,最終前往醫院檢查時,竟已確診為大腸癌並合併肝臟轉移,令人震驚。
3大警訊務必留意
謝文斌醫師強調,許多患者正因為輕忽初期症狀,導致就醫時已屬晚期,他提醒民眾,若出現「腹部持續不適」、「排便習慣異常」以及「體重莫名減輕」這三大徵兆,切勿當作小毛病拖延治療,另外,具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或長時間久坐不動的族群,更應定期接受檢查。
延伸閱讀:2025最新「癌王」出爐!10大癌症死亡率排名,咳嗽3跡象是徵兆
40歲前主動做這1件事!
對於如何及早發現大腸癌,呼吸胸腔科醫師黃軒則建議,不妨將篩檢年齡提前至40歲,他引用《JAMA Onc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若40歲即開始定期接受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IT,又稱糞便潛血檢查),並持續篩檢至50歲以上,可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21%、死亡率則可減少39%。
什麼是FIT檢查?
黃軒醫師進一步解釋,FIT檢查是一種無痛且簡單的篩檢工具,能偵測肉眼難以察覺的糞便潛血,是目前大腸癌早期篩查的有效方法之一,他建議,年滿40歲者應主動諮詢醫師,將此檢查納入定期健康檢查計畫,尤其對40至49歲族群而言,防癌效率高、施行人數也較少,極具公共衛生效益。
延伸閱讀:肚子大到像懷孕!39歲女確診大腸癌晚期,醫點名3類食物別吃
面對年輕化趨勢,兩位醫師皆呼籲社會大眾不要心存僥倖,即使是平常作息正常、沒有菸酒習慣的年輕人,也可能因生活型態因素暴露在風險之中,唯有提高警覺、及早檢查,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降低罹癌與死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