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奪走孩子的未來?老師求助家長一起醒來,放任手機=放棄孩子,爸媽不能只說「我很忙」!
「發下成績單,我已無言。」高中國文老師、作家陳怡嘉(嘉嘉老師)在臉書寫下教育現場的真實心聲,直指後疫情時代的學生已被3C徹底綁架,老師面對無動於衷、精神不濟、無法自律的孩子們,教到心累、喊到沙啞,卻等不到家長的支援與配合。這篇文章發出後,引發家長與教育圈熱烈共鳴,也觸及了許多教育者內心深處長年壓抑的無力與焦慮。
延伸閱讀:教育拉警報!老師籲家長別讓孩子沉迷抖音:簡體字氾濫、注意力衰退
當「手機成癮」成為常態,教育還能怎麼教?
在文章中,陳怡嘉老師直言,雖然在課堂上她努力要求學生收起手機、認真筆記,但一旦下課或離開教室,那塊小小螢幕立刻重新奪回主控權。
學生不再打球、聊天,而是低頭連線玩手遊、滑短影音,甚至在課堂上偷看手機、睡眠不足精神渙散。老師若嚴管會不斷對立,放任又形同失職,「許多老師練就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最低限度教學模式。」

「家長在哪裡?」老師的絕望吶喊
嘉嘉老師指出,這種教學無力的關鍵根源,其實在於家長的失位與放棄管教。「孩子回到家,從六點耍廢到凌晨,老師所有的努力都瞬間歸零。」她痛批,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課業、品行不是不在意,而是根本不管、管不動、甚至包庇袒護,導致孩子越來越自我、越來越迷茫。她也點出手機成癮讓孩子失去目標感、自律力與積極度,轉而沉迷即時快感,逃避現實的挑戰與努力。
教育不能只靠學校,父母的角色無可替代
嘉嘉老師強調,「家庭約束遠勝學校教育,現在不教,未來教不得。」她呼籲,父母不要幻想孩子出了社會自然會變好,如果現在不立下規矩、陪伴堅持,未來可能將家中的小霸王變成社會上的「暴君啃老族」。她提醒,「教育是一場長期灌溉的過程,真正的懂事是陪著他跨過青春期後的結果,而不是指望他自動轉變。」

管教不靠壓制,而靠「循序漸進的合作」
文章中也提供具體管教建議:不是嚴禁手機就能解決問題,而是要「與孩子討論手機使用規則,設定學習時段並堅持執行」。例如:「奮鬥的三小時手機就交給爸媽保管」、「讀完再給予適度回饋」、「一起討論學習目標與查資料流程」

同理孩子需求,也討論成癮情況,和學習的必要,讓孩子明白「其實大家心理都很清楚沉淪的痛苦,關鍵時刻,有人願意協助你、管理你,其實是辛苦也有意義的。」繼而協調討論出可行的辦法。
例如:「既然要讀書,那就專心讀書,不用讀很久,但要很有效。與其坐在書桌前混時間,不如專心讀三小時。」
所以,奮鬥的三小時,手機就關機交給爸媽保管。三小時後,需要用手機查資料再一起查,這樣就可以避免分心,也可以有效調整專注情況。
設定平日和考前,使用的時間與規範,從完全不禁止到逐步調整約束,建立習慣,也同步累積孩子在課業或其他方面的自信。
面對孩子的暴躁反應,也要能承受,保持耐性並堅定,想到更長遠的未來,一次次的努力,最終一定會有意義。
她強調,不要責怪孩子無法自控,而是要協助孩子學會自律,這才是家長真正該扮演的角色。不要期待孩子會主動戒斷,也不要責備孩子不能主動戒斷,而是發揮我們的智慧和責任協助孩子變成運用科技,卻不被科技操控。
教育不能單打獨鬥,家庭與學校是撐起孩子的兩隻手
最後,嘉嘉老師誠懇地說:「老師與家長是撐起孩子成長的兩邊支柱,必須一起努力、一起協力。」她相信,每一位孩子都值得成為更好的自己,只是現在,他們需要我們一起拉他一把。
文字來源出處:陳怡嘉/嘉嘉老師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