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邁入高齡化浪潮,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然而,在壽命延長的同時,退休準備卻嚴重落後。高物價、低薪資、勞保年金改革等議題,正不斷擠壓國人對未來生活的想像。當退休不再是「悠閒人生的開始」,而可能變成「延後退場的現實」,我們是否準備好應對這場長壽時代下的財務考驗?
台灣人壽與政治大學商學院聯合發布的《2025年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揭示,國人退休準備年齡已延後至39.63歲,創下六年以來最晚紀錄。且退休信心與充裕指數雙雙滑落,僅退休生活滿意指數略有上升。
退休準備晚又慢,三指數齊跌,退休信心年年失血
調查追蹤三大退休指數表現,僅「退休生活滿意指數」略升至65分,「退休信心指數」55分已連兩年下跌,6年來4度不及格,而「退休充裕指數」更跌破60大關至歷年新低的59分,反映出國人普遍對老後經濟準備感到焦慮與不足。尤其是「真正開始準備退休金」的年齡已推遲至45.15歲,與受訪者理想中的39歲落差超過6歲。

月存不到1萬?青年與三明治族最「薪」酸
超過70.4%的未退族群每月退休金存不到1萬元,其中又以青世代(青年)與三明治族(40-54歲)最為吃緊。後者常面臨「上有老、下有小」雙重壓力,成為退休準備最弱勢的兩族群。
即便如此,國人退休後的生活期望仍不低。未退族希望能有月均近4萬元(39,901元)的生活費,但預估實際能存下的只有32,778元,差距高達7,123元,形同每月短缺超過兩週的開銷。

延退成新常態,近三成願68歲之後才退休
對於勞保財務危機與年金改革議題,48.1%民眾反對降低給付,但相對能接受「延後退休」的比例提高至46.7%,其中甚至有27.2%的人願意延後至68歲以上退休,創歷年新高。這也顯示「延退」已漸漸從制度選項,轉為全民的務實考量。
從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到延後退休的普及化,這份報告直白呈現出台灣人對老後生活的真實焦慮。年金改革遲遲未解、通膨壓力如影隨形,想退休就得早一步準備、慢一步生活。